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知识 > 正文

蚂蚁金服国内上市(蚂蚁金服(上市最新消息))


这两天在很多平台看到马云的热搜,说马云在西班牙度假,过着令人羡慕的富豪生活。打开视频评论区一看,果然还是风凉话居多,那些罪名跟两年前那场讲话之后差不多,只不过这次声浪小了很多。

这让我想起两年前(注:实际不到两年),在外滩金融峰会讲话一个月后,我在某个问答平台上看到的一个问题:马云是否走下了神坛?

也许这两年来马云在公共舆论中的销声匿迹,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在这两年,马云为自己的“妄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蚂蚁金服至今没有重启上市,阿里的股价从最高点一路向下,最多时市值下降超过75%,相当于市值减少4万亿以上。与此同时,他寄予厚望的湖畔大学关闭,我认为这对于热衷于传道的马云打击最大,他借以建立顶级商业资源的渠道荡然无存。

官媒层面上也给出了一个结论式的评价——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在此之后,国家启动了史上最严厉的互联网反垄断调查,以及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为严格的取缔活动,推出了共同富裕的国策,以及首次将科技创新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一切都开始于马云的那场讲话。

有人可能会问,至于吗?马云的讲话有那么大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马云遭遇的那件“滑铁卢”事件,以及他提前退休的真正原因。

首先第一个问题,马云“有罪”吗?

很多支持马云的人都倾向于这么一个说法,说马云其实没犯什么错,只是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因言获罪。认为是马云冒犯了金融系统的权威,我只能说,这种想法有些过于简单。

如果真的只是这样,蚂蚁金服被停止IPO已经算是最大的惩罚,而绝不会出现官媒下结论的场面,湖畔大学也不会被关闭,更不会有后边那些事。

想知道隐藏在这个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那次峰会发言的内容上来。

马云在上海外滩峰会上的发言,简单来说就是俩核心:批判当前监管制度过于保守严格,同时建议监管给蚂蚁金服这样的企业松绑。

这次发言的背景是啥?蚂蚁金服刚刚确认上市,且市值估值超过了2万亿人民币,其IPO规模也是巨无霸级别,而马云是蚂蚁金服的实际控制人、最大直接受益者。

有人评价说,蚂蚁金服IPO被叫停是因为存在巨大金融风险,但事实真的如此?

蚂蚁金服有一个被传统金融业视为巨大风险的特点——金融杠杆太高。

啥意思呢?就是蚂蚁金服账户上可能只有100亿(甚至还不到),但是它通过大数据运算、芝麻信用等技术,又通过平台上的余额宝、借呗、花呗等业务撬动起数万亿的资金流动,并从中盈利。过去这些年,蚂蚁金服构建起了自己独特的风控系统,来防止极端情况的出现——如果这里边某一个链条出现较大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就会引发整个业务体系的崩塌,从而引发危机。

理论上来讲存在这样的可能,而且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就会很严重。

但我想说的是,蚂蚁金服这种模式本身就迥异于传统金融,那么为什么以传统金融的模式来衡量这种新的金融模式呢?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用的支付宝有没有出现过提现问题或者挤兑情况,或者其他大规模风险性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风险控制明显好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甚至于这两年银行机构普遍出现的资金内控问题,也从未困扰过蚂蚁金服。

实际上蚂蚁金服IPO能够走到接近成功上市的这一步,必然经历过多轮的讨论和验证,不仅仅针对商业模式,风险控制更是审核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风险一说最大的风险跟蚂蚁金服的当下无关,而是跟未来有关。

同时我认为金融系统内的人们并非不清楚这一点。

事后给出这样一个叫停理由,只是因为这是能说出口的最好的解释,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不好公开讲。

在这里还要再回顾一个问题:银行为啥不玩蚂蚁金服的这一套、不赚这个钱?

毕竟借呗、花呗从本质来讲就是银行的贷款、信用卡业务,而且蚂蚁金服的利息比银行要高不少,银行的技术实力也并不比蚂蚁金服差。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银行并不具备蚂蚁金服那样高效的金融技术和得天独厚的“数据池”——大数据和云计算对蚂蚁金服的业务展开至关重要。它们可以通过用户的消费习惯及其他信息做出风控模型,芝麻信用的技术支撑也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而众所周知,阿里在这块技术上比较领先。

而很显然,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这个技术优势。

第二,银行的使命相比纯粹盈利来说,还带有稳定金融系统的特性。

银行可不只是服务于个人用户,也不只是仅作吸储放贷和信用卡业务,它的业务类型相比蚂蚁金服要复杂得多。除了赚钱之外,银行的大数据还能反馈某个行业的发展状态,对企业用户甚至政府用户的发展开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战略角度来讲,银行属于国家经济的经脉组成部分,而蚂蚁金服则没有这种作用。

但是这次马云的讲话暴露出蚂蚁金服的一个倾向:蚂蚁金服想玩金融革新,而这就必然会向经济经脉更深处渗透。

我相信这个意图绝对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你可以批评监管部门的保守,也可以说中国的问题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因为这些话都是有价值的评价,哪怕藏着私心。

但是后边讲到银行,再联系下边这两句话的时候,事情性质就变了。

第一句话是“世界期待一个真正为未来而思考的金融体系”。

而按照马云的话,这个金融体系毫无疑问以蚂蚁金服作为模版。

第二句话是“功成不必在我”。

这句话说得很靠前,而且看上去非常正面,毫无毛病,后边那些观点跟这句话也都没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后果可能最严重。

所谓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就是这段话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蚂蚁金服居然打算革银行的命,染指经济核心,并很有可能抛弃传统的风控模式”。

如果按照马云所说,蚂蚁金服未来的使命就是建立或者尝试建立新的金融体系。

这个金融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风险控制不追求严苛,为了鼓励创新嘛。但是我们知道,蚂蚁金服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这些银行,如果照马云的说法搞,那么发生大规模违约的概率就会直线上升,而一旦发生这类大规模风险性事件,率先崩溃的就会是银行,而银行的崩溃往往会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并且因为蚂蚁金服和银行性质的不同,这个风险基本完全被银行承担着,但诱发风险的是蚂蚁金服。说直白点就是,有福同享,有难你当,这是第一个离谱的地方。

而如果真的搞成了,那么蚂蚁金服就会成为新金融体系的核心,变成数字经济的核心平台和资金通道,银行反而有可能被边缘化,这是第二个离谱之处。

然而最离谱的是,一家资本构成复杂的民营企业想冲击一个由国有银行为框架构建的旧金融体系,并希望成为新金融体系的核心,只是想想就知道这件事有多荒谬。

基于这一层意思,蚂蚁金服被迅速叫停也就顺理成章。

但更为可怕的是第二层意思,马云的讲话显露出过分的自信,而这份自信来源于马云的能量。

这是一个不太能够放在明面来讲的理由。

马云在公共舆论平台的标签大多都是教师,但在我看来,他最重要的三个角色依次是企业家、校长、教师。

首先说企业家,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资本家。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不排斥资本家,堂堂正正赚的钱,可以堂堂正正地花,对于某些人“无商不奸、为富不仁”这类观念,我一向鄙视。

资本家基本上都是拥有很多可调配资源的人,同时有着调动远超自身财富的资本和资源的能力。

马云在这方面应该是国内顶尖,他是浙商商会的会长,或者说是事实上的领袖,同时这么多年对外广泛投资,他能够集结或者影响的资本和资源外人很难想象。

举个例子来说吧,现在钟睒睒是首富,但是如果说谁能调动更多的资本或资源,我认为依然是马云。

所以他这个资本家的角色非常厉害,江浙沪是他的大本营,互联网行业应该都算是他的势力范围。

第二个角色是校长,也就是湖畔大学的校长。

这个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商业精英,或者说培养国内商业精英,而这些商业精英毕业以后都将变成马云的人脉。

这个角色有多厉害,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民国时期创办的黄埔军校,以及黄埔军校那位著名的校长。湖畔大学没黄埔军校那么厉害,但性质相似。

马云可以依靠这个学校在全国创业者之中掐尖,换句话说他在垄断下一代的商业精英。

所以当相关部门注意到“马云的自信”以后,湖畔大学的关闭也顺理成章。

第三个角色是教师。

有人可能不解,这跟校长的角色有啥不一样?当然不一样,因为这个角色开始得非常早,甚至早于淘宝的出现。

可以这么说,马云教得最好的不是英语,而是成功学与商业论。因为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他的观念受到整整一代人的追捧。

两年前的马云,在舆论场上的任何言论几乎都会被舆论解读被公众评论,这种具备很大解读空间同时又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让他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对这个角色的应对,应该是媒体的噤声。所以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马云新发出的声音,以前的声音也正在被淹没。

那么我们现在回头看看,马云有对公众的广泛影响力,有对商业精英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巨大的资本与资源调动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他想要撇开监管搞他所谓的“金融创新”,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搞成?他甚至有能力做性质更恶劣的事。

当这个问题被摆在高层面前的时候,我相信有些结果就已经注定发生。

因为事情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你想不想,更在于你能不能。

而那句“功成不必在我”是何等自信,这无异于表示——“我既想也能”。

所以从今天来看,不是说马云说错了话,或者有些话不该说,而是机缘巧合之下,马云的这次讲话暴露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市场化经济中率先富裕起来的人里,开始出现大概率有能力干扰甚至改变国家政策方针的人,而他们做的事情很可能带来群体性灾难。

而这是国家层面绝不能接受的事情。

同时高层也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具备这种畸形能量的人?

答案是资本的无序扩张,互联网大型企业存在的垄断问题,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以及整个经济基本面所呈现出的“脱实向虚”倾向。

然后就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国家开始关注资本的无序扩张,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共同富裕的推出,以及将科技创新、脱虚向实作为经济发展新方向。

至于马云,更像是一根导火索,他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而后成为历史。

在这里我想复述一下两年前所写下的一段话,虽然很容易产生争议,但我至今依然如此认为:

“在中国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独当一面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中,我真正佩服的企业家只有两个,一个是马云,一个是任正非。

因为他们真正建立起了生态型企业,对于行业的重塑以及商业模式的超前探索,都给出了极好的典型。

生态型企业是什么?就是它可以撬动一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够重塑上中下游,能够让社会中许多人和企业都能参与进来。阿里巴巴带动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物流快递行业、零售业、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行业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改变;华为带动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通信行业、国内ICT行业等产生了积极影响,更推动了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

而相比这俩企业,其他互联网巨头或科技巨头或许自身体量庞大,不逊色于这两家企业,但是它们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多在于自身的盈利,它们无法带动大片的上下游企业,更无法推动某个行业的深刻发展,甚至有时候还会成为创新的阻碍。”

基于这个理由,两年前我认为马云不该被全面否定,甚至于不该被“隐退”。

但两年后,我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马云终究会得到客观的评价,而退隐江湖、寄情山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