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猜你喜欢 > 正文

中国淡水鱼之王宣布灭绝(长江白鲟灭绝)

白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7月21日晚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这不是“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首次被下达“灭绝通知书”。两年前,一篇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称,预计2005年-2010年时白鲟已经灭绝。

著名鱼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严格来说,一个物种绝迹50年才能视作灭绝。照这个标准,我们和白鲟也许仍未到“说再见”的时候。比如,比白鲟更早“绝迹”的长江鲥鱼,至今仍未宣布其灭绝。不少鲟鱼专家表示,他们仍然心怀希望,期盼有一天白鲟会重新在长江中嬉戏,“一个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的物种,其生命韧性是值得期待的”。

进化两亿年的“超长待机”物种为何集体走向濒危

据IUCN最新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鲟鱼仍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此,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七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鲟鱼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与它同时期的许多物种都灭亡了,为何‘活化石’们在短短几十年内集体走向濒危,这很值得研究,更值得人类警醒。”鲟鱼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庄平说。

以白鲟为例,这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至今的古代鱼类之一。在我国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在史料记载中,最大的长江白鲟可长到七米多长、重千斤以上。

为何“超长待机物种”迅速走向灭亡?庄平认为主要有两大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一方面,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原有栖息地不再适合鲟鱼生存;另一方面,几十年前,鲟鱼是全球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鱼类资源的补充速度跟不上捕捞强度,导致所有种群大幅衰退。

上世纪70年代,长江白鲟一年的捕捞量在5吨左右,仅仅30年后就踪迹难觅,其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叹息。它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然后将其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的白鲟电波信号也消失不见。

长江鲟鱼相继“消失”,下一个会轮到中华鲟吗

长江里曾经生活着三种鲟鱼——白鲟、长江鲟和中华鲟,目前前两者被IUCN宣布灭绝和野外灭绝,下一个会轮到中华鲟吗?

“中华鲟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庄平表示,“我们已经5年没有在长江口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踪迹了。”

距离上海2800公里的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是中华鲟重要且几乎唯一稳定的“产房”。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华鲟不得不沿长江顺流而下寻觅新的产卵场。从对中华鲟的科学监测来看,2015年春夏,长江口曾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此后难觅踪影。这意味着,中华鲟寻找新“产房”的过程或许并不顺利。

中华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摄

人工繁育是保持鲟鱼种群的重要手段,好在中华鲟已经走通了人工繁殖之路。30多年来,国内多个机构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且还在继续放流之中,补充了中华鲟的野外种群。庄平表示,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还需要大量深入研究,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太少太少”。

善待自然,长江生态修复静待“奇迹”产生

曹文宣说:“白鲟在长江急剧减少,几乎和白鱀豚的衰退过程一样。”不过,他认为,“严格来说,一个物种绝迹50年才能‘判死刑’。”庄平也表示,目前白鲟是否真正灭绝,还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鱼和人一样,需要有东西吃、有地方住,才能存活,特别是对于白鲟这种处于长江水生生物系统金字塔顶端的生物。为此,营造一个各个生态位上的生物都能找到“口粮”的健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长江流域分布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2020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庄平说,淡水鱼一般四到五年达到性成熟,十年时间意味着可以让两代以上的鱼类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另外,鲟鱼专家还将目光投向了与白鲟同属的匙吻鲟,期望从它们身上找到“复活”白鲟的秘码。

大自然处处蕴藏着惊奇,长江白鲟有机会“复生”吗?比如,60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腔棘鱼,1938年在非洲南部重新被捕捉到。只要我们善待自然,自然也不会吝于还我们以“奇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