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薅羊毛 > 正文

飞机延误1小时的赔偿标准(延误险如何赔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小生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时是那么的脆弱。虽然我们确实无法预测风险,也没有能力改变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提前防范风险。这时,保险悄然出现,只需用极小的成本就能保障突如其来的意外,而当风险来临时,可以将损失避免到最小。

但是在南京,有一个女人,在2015年到2020年,利用飞机延误险漏洞,买了900多次,从中获利300万。这个女人是怎么做到的?

就像快递托运有运费险,毕竟有人担心收到的货物不满意,运费险可以承担运费的损失,航班延误险也可以。飞机是受天气影响最大的交通方式之一。但是,为了大大减少旅客的时间延误带来的损失,保险公司推出了航班延误险。飞机延误时,乘客可以凭借购买的航班延误险申请赔偿。

案例分享

由于李之前是某航空空公司的空姐,退休后她就盯上了航班延误险。因为她对航班相关业务非常熟悉,对保险的赔付流程也比普通人熟悉,所以当她得知保险公司在进行赔付时不会再进行人工核实时,她开始借助这个漏洞大赚一笔。

一个航班最基本的延误险价格在40元左右。飞机延误的话,根据具体延误时间赔付400-2000元不等。两者价格相差十几倍,所以李从2005年开始买延误险,只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买。后续熟悉之后,他开始筛选天气。知道哪种天气最有可能造成航班延误,李特意买了这趟航班。

有时候像天气这样的事情是不能百分百确定的,但对于李来说,赔付的金额远大于她买的延误险金额。于是,尝到了这个甜头的李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借了20多个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去买机票和保险。

就这样,借助中间的差价,李仅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就通过购买航班延误险获利300万。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2020年4月,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发现,以李为首的许多人多次使用不同的护照号码和身份证号码进行理赔。他察觉不对劲,怀疑公司很可能遭遇保险诈骗,于是立即报警。

以此案为例

接到保险公司的报警电话后,民警立即将李带到派出所进行讯问。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根据保险合同要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其能够提供的证明和资料,以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损失程度。

理赔是指当保单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需要给付保险金时,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赔偿或责任的行为。也就是说,李是按照正常流程购买的航班延误险,也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保险理赔的。那么,李的行为真的如保险公司所说涉嫌诈骗吗?

所谓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自己或者第三人取得保险金为目的,通过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式实施的行为。,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

当时发生这件事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观点认为,李利用航班延误险的漏洞获利300多万。从李的行为来看,她以不同的身份乘坐航班是一个虚构的事实,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航班延误索赔。隐瞒真相的行为非法占有大量财产,故其行为已涉嫌保险诈骗。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保险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保险诈骗罪有五种方式: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虚假的理由或者夸大保险事故的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残疾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诈骗罪的前提是实施诈骗的人要捏准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但首先李使用的身份信息是真实有效的,不排除她还能帮亲友买票的可能;其次,因为天气原因,飞机延误,这是不可控的现象。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李灿自然不能控制这种现象。另外,李是按照正规流程进行购买的,没有任何行为被定性为保险欺诈,不存在导致保险公司陷入错误认识而进行理赔的情况。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李的行为不构成保险诈骗罪。只能说她骗了保险公司的空,属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行列。但是,李的行为虽然没有触及法律,但在道德行为上是值得谴责的。法治社会在依靠法律维护的同时,也需要德治发挥作用。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地方,人们的行为受德治的规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有话要说...